本文来自作者[一只东方呀]投稿,不代表娱乐盟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lmeng.com/zonghewenda/202412-25190.html
热点资讯▕知识分享▕专业解读 ☂订阅NewMediaLab☂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
热点资讯▕知识分享▕专业解读
☂订阅NewMediaLab☂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
本期作者
子非鱼吖
本期关键词
红楼梦|影视作品| 文学改编
近日,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正式上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每版《红楼梦》改编作品,都会受到读者们的严苛审视,讨论的焦点从选角、演技延伸至剧情设置、画面质感、服饰道具,都注定了它将与争议相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永恒经典,通过此部作品将会以怎样的全新面貌出现在大银幕上?
图片来自微博@林鹏_芃妃
然而,自该部影片上映后,并未取得作为大IP的票房丰收,首日票房不到170万,5天内票房也仅仅只拿到了451万,排片占比跌至1%,甚至有专业人士预测其最终票房可能不足千万。在口碑方面,豆瓣评论区一两星差评泛滥,可见观众对《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电影的满意度较低。那么,观众认为该版改编的“失败之处”在哪里?如何才能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影视改编作品?
青春“红楼”:
探索经典文学作品的年轻化表达
1924年,由戏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黛玉葬花》默片电影上映,从此揭开了《红楼梦》影视化改编的序幕,到2024年刚好一百年。因此,《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电影既是对前辈的传承与延续,也是对百年改编史的阶段性总结。该片在古典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实现了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重构。它巧妙地运用了电影的镜头语言,构建起一个既符合现代审美又蕴含古典韵味的视觉世界,旨在与当代青少年群体建立情感共鸣与文化对话。影片赋予了传统故事以新的时代意义,使之更贴近部分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理需求与审美偏好。
图片来自微博@林鹏_芃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创作团队提出了“青春红楼”的概念,对影片的审美视觉进行一系列创新尝试。例如,在服饰设计上,团队打破了传统色彩禁忌的束缚,让王熙凤等角色身着明黄色等鲜艳服饰,这一设计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也体现了对古代服饰文化的现代解读与再创造。同时,王夫人等角色的灰蓝色服装选择,更是大胆引入了古代并不常见的中间色调,为影片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艺术气息,展现了创作者对色彩美学的独到运用。
图片来自微博@林鹏_芃妃
《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历经二百余年而不衰,其根源在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与广泛的文化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红楼梦》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道德启示。然而,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年轻人因受浮躁氛围的影响而难以静下心来深入阅读这部文学巨著。因此,《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推出,无疑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重新接触并深入了解《红楼梦》的契机。该影片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兴趣,促使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探索原著。
图片来自微博@林鹏_芃妃
“灵药”还是“毒药”:
《红楼梦》电影为何口碑不佳?
影视改编对于经典文学作品而言具有双重性质,既可以成为赢得票房的“灵药”,也可以成为摧毁口碑的“毒药”。从场景还原到人物刻画等,桩桩件件都是难题,桩桩件件都能引发争议。我们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电影中看到了创作团队在努力探索经典文学作品的年轻化表达,但同时也看到了它在表演、剧情、内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1. 表演:理解不当,缺乏灵魂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演员们对角色理解不够贴切和深入,角色演绎缺乏灵魂。以林黛玉为例,演员对原著的解读不够准确,导致其表演也缺乏层次和厚度。演员没有演绎出林黛玉堪比诗鬼的旷世才情,没有其弱柳扶风、转盼含情的忧郁之美,更没有其虽常怀不平却善开玩笑的可爱……在共读西厢时的林黛玉,应该是“桃腮带怒,薄面含嗔”的,这是一种既恼怒又娇羞,还有几分玩笑的微妙神态。而不少观众指出,演员的表情就像是苦着脸、没有任何情感内容的呆滞青春期少女。
图片来自央视版《红楼梦》电视剧截图
此外,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路演现场,三位主演在各自谈所饰演人物的遗憾时,发表“不像期待的那样娶的是林妹妹”、“灵魂契合的两个人最终没有走到一块”等观点,虽然谈到了原著中情感纠葛的核心,却似乎仅停留于表面情感的抒发,未能深刻挖掘出这些遗憾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的深层动机以及作品对人性与命运深刻洞察的哲学意涵。
2. 情节:场景拼接,连贯不足
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改编过程中,面对《红楼梦》原著120回内容,影片尝试在短短的116分钟内浓缩并重构其核心情节,这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叙事挑战。相较于1987年央视版36集与2010年李少红版50集的电视剧篇幅,电影版在体量上的局限迫使创作者必须进行高度提炼与创造性重构,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对原著情节的删减、简化乃至重新桥接,导致了其叙事策略上的先天劣势。影片选择了“阴谋与爱情”的双线叙事框架:前半部贾府侵吞林如海死后林家财产、后半部为利益联姻而钦定“金玉良缘”的阴谋,正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幕后推手。
图片来自微博@胡玫
为了串起改编后的双线叙事情节,影片对原著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场面”片段进行了重排与融合,导致了一些经典桥段如“共读西厢”(原著第23回)与“黛玉葬花”(原著第27回)等场景的顺序颠倒或并置,以及“宝玉丢玉”(原著第94回)与“元妃省亲”(原著第18回)等时间跨度极大的事件被强行拉近……这种“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编手法,因过度追求叙事效率而牺牲了情节的自然流畅与观众的接受逻辑,呈现出一种拼凑、嫁接乃至赶场的仓促感,影响了整体叙事的连贯性与深度。
“谁解其中味”:
经典文学作品如何进行影视改编?
当下,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屏,如吴承恩的《西游记》、余华的《活着》、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改编作品“翻车”,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成功的”影视改编,实现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艺术与商业的双重价值?
1. 忠于原著,选择合适形式
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首要的责任是“忠于原著”。两种观众群体的集体性期待先验存在:其一来自原著的忠实读者,他们以对文本的高度熟悉和丰富的阅读想象,来要求作品尽可能地还原他们心目中的文本;其二来自不曾阅读但久闻作品大名的观众,他们的需求是用短于阅读的时间来接受对作品的“普及”,搞清楚原著讲了什么故事。因此,他们当然要求作品呈现要尽可能地“还原”文本。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电视剧、电影、动漫等多种影视形式,根据每种形式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手法及受众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编与创新。这样的改编作品既能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能适应影视艺术的表达规律,实现文学与影视的和谐共生与相互成就。
图片来自微博@繁花BlossomsShanghai
《繁花》电视剧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小说的核心情节和主题,描绘了主角阿宝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从平凡青年成长为商界翘楚的过程。电视剧还保留了原著的时代背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以及那个时期独特的城市风貌、生活习俗和方言腔调。王家卫作为导演,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审美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色彩的上海。剧中的每个镜头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打磨,光影、构图、纵深等元素的运用都达到了极致。这种讲究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视觉美感,也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2. 大胆创新,符合现代审美
在把握文学作品的核心基础上,创作者应进行符合现代审美的改编,与当下观众产生共鸣。这要求创作者在深刻理解原著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情节结构等要素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叙事手法、视觉美学及文化语境,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对话。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保留原著人物核心特质的同时,通过细腻表演、服饰造型、场景设置等手段,深入挖掘并丰富人物内心世界,使角色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贴近现代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同时,可适当融入现代价值观,赋予角色新的时代意义。
图片来自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哪吒闹海》,主角“哪吒”被塑造成一个“魔童”,他表面叛逆、内心善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观众。其师傅太乙真人被塑造成一个操着一口川普的胖子形象,这种设计既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增加了角色的喜剧效果。电影通过哪吒的成长历程传递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价值观,鼓励观众勇于挑战命运、追求自我。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
3. 融合技术,突破观众想象
在文学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中,技术应用的融合成为赋予经典新生的重要手段。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表面的视听效果上,更在于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和呈现文学经典作品的内在精髓。影视创作者可以利用最新的视觉特效技术,再现原著中的奇幻场景、宏大场面或人物形象,突破拍摄限制,实现原著中难以表现的元素;通过沉浸式音效设计,营造出与原著情感、氛围相契合的听觉体验,使观众更深入地融入故事情境;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观影体验,如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影视中的场景和事件。
图片来自《心境》视频截图
基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与中国神话作品《齐谐》《山海经》而创作的VR短片《心境》,荣获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VR作品。影片创建了一个虚拟探险环境,让观众亲自体验探险者的惊险旅程,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参与,这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无疑大幅提升观众的参与感。
改编既是对过去集体记忆的重现,又是对当下时代文化的书写,这种双重身份使改编易陷入变与不变的两难困境之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原著的精髓、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等多种因素。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唯有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改编之路。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BfN03Gxm8VJEwzxR0YZDpA
[2]https://mp.weixin.qq.com/s/-NF8lSk4RytCrd9LJf_dWw
[3]https://mp.weixin.qq.com/s/pyVU5rzi267PYbrnDa2pag
[4]https://mp.weixin.qq.com/s/VCEDaD9Yr0UlSMXa61DBdw
[5]https://mp.weixin.qq.com/s/FOJICu2sz2v-5dx0H05N8Q
李梓瑜|文字
图源自网络,侵删|图片
陈睿璇|编辑
刘晓英 陈芮洁|责任编辑
END
往期精彩推荐
Xuperman涨粉百万,运动员个人品牌如何快速破圈?|案例精选
“痛文化”:二次元群体的反收编与文化实践 | 品牌与公共传播
整合时代的品牌营销如何做?——读《整合营销传播:利用广告和促销建树品牌》|读书笔记
责任编辑:
赞 (4)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娱乐盟的签约作者“一只东方呀”!
希望本篇文章《《红楼梦》电影票房惨淡:经典文学作品该如何进行影视改编?|案例精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娱乐盟]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热点资讯▕知识分享▕专业解读 ☂订阅NewMediaLab☂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