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作者[一只天恩呀]投稿,不代表娱乐盟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lmeng.com/yuletiyu/202412-28248.html
作者:王明意 一、前言 1989年由谢铁骊、赵元联合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的电影《红楼梦》在中国内陆上映。该片作为系列电影历时拍摄三年,全长735分钟,共分六...
作者:王明意
一、前言
1989年由谢铁骊、赵元联合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的电影《红楼梦》在中国内陆上映。该片作为系列电影历时拍摄三年,全长735分钟,共分六部八集,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长的电影。该片上映后,曾入围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五项提名,最终荣获最佳导演奖[1]。从实绩上看,89版《红楼梦》非常成功,但是电影上座率低,第一部播出时已然“观众寥寥,约只占座位之半”[2],票房甚为惨淡,至今未公布于众,令人唏嘘。
相较于大众的冷淡,当时红学界对该片抱有极大的热忱。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1990年的《红楼梦学刊》共登载了四篇关于89版《红楼梦》的影评[3]。这些评论无一不在称赞影片“几乎将原著(这里指程高本)中所有典型的情节、事件都保留了”[4],“最接近、最能把握原著精神”[5],同时叹息影片生不逢时,在观众的审美疲劳期上映,受到了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甚至有学者直呼影片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美工造型、服装道具、音乐曲调、摄影技术等美学效果方面皆悠远深邃,审美品位、文化意蕴优于电视剧与戏曲电影[6]。
若89版《红楼梦》果真如此优秀,“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史上都能日益显示出可贵的价值”[7],为何经过了整三十年的岁月洗礼,它并未如学者们期待的那般发光发热,反而日渐寂寂?显然,89版《红楼梦》并未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笔者究其缘由,发现该片在叙事方式与服装设计两方面存在不可逆的硬伤。下面,本文将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89版电影《红楼梦》隐藏的问题。
二、电影第一部的叙事结构和节奏出现问题
叙事结构是电影剧作的组织方式。创作者能主观性地运用电影思维安排电影所需的一系列材料,使其和谐统一、符合艺术审美[8]。节奏存在于电影的始末,是“一件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次序、可衡量的客观变化。”[9]作为首次整体改编《红楼梦》的系列电影,89版在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尤其是第一部。
第一部仅150分钟,却整整囊括了太虚幻境、林黛玉进贾府、贾雨村断案、宝黛钗三人初见、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贾瑞戏凤姐、秦可卿出殡、元春省亲等情节,可谓非常紧凑。谢导本意是想让观众在情节的不断推进中淡化故事背景,关注人物的情感交流从而引起共鸣[10],但因为缺少旁白、空镜等过渡情节的辅助,摄成后的电影宛如一个又一个场景的叠加,甚至来不及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就强行带观众进入下一个画面。原著本身有明确的时间线索,但电影在浓缩文本后模糊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连续性,这种非线性叙事模式的电影对观影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11]。
此外,第一部的情节呈现不分轻重主次。以往的《红楼梦》电影都是从原著中抽取主要线索进行拍摄,比如1976年李翰祥导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就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几乎所有情节都是为两人的爱情服务,简单而舒展。89版的情节安排比较怪诞,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电影颠倒了原著主要情节的顺序。电影以宝玉入太虚幻境开场,随后梦境结束宝玉在袭人的呼唤下醒来,从宁国府回到荣国府,路上恰巧遇见黛玉进府的轿子。林黛玉进贾府的整个过程是在宝玉的“注视”下进行的。导演如此安排可能是为了突出现实与梦境的交错之感,但是这种打乱原著的情节创新完全没有依据,反而让后续的情节更加混乱。其二,89版的情节枝脉虽多,但受限于电影时长,有些情节才达到小高潮又马上结束,比如描绘黛玉初入贾府与宝玉读书的场景,俩人方坐下读诗,宝玉就匆忙要走(剧中没有说明原因),临走前道:“雨村先生的学问这样好,要不把他请来,我们一块就读!”编剧强行为宝玉添加这句完全不符合原著人设的台词,就是为了让画面转至贾雨村判案。而宝黛钗三人相见这场戏竟然在宝黛二人走向宝钗时将镜头转向了薛姨妈和王夫人,而后重点就变为她们姐妹讨论要不要客居贾府的问题,以至于,接下来无缝衔接的黛玉含酸显得莫名其妙。
第一部上映后效果不如意,导演便意识到了问题,调整了之后五部的叙事模式,丰富了重点情节,省略了次要或者不重要的情节,并分别给它们命名为:《红楼梦2黛玉葬花》《红楼梦3凤姐泼醋》《红楼梦4二尤惨死》《红楼梦5晴雯夭亡》《红楼梦6宝玉化石》。但是,系列电影第一部的口碑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哪怕之后的续集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还是没能改变89版票房的颓势。
三、服装色彩与人物精神不协调
服装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环节和角色造型的必要手段,承担着非语言符号的表意功能[12]。色彩表达是其表意功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贴切的色彩设计可以强化人物性格、丰富人物情感,展现服装的艺术性[13]。
有学者认为89版《红楼梦》让人很难分辨出迎春、惜春、袭人、晴雯等角色[14]。对此,笔者认为根源就在于服装设计,尤其是色彩部分,没有起到区分主仆身份、衬托人物性格的作用。
《红楼梦》原著中对林黛玉、薛宝钗等贵族小姐的服装进行过重点刻画,如银鼠坎肩、蜜合色棉袄等形容,富贵而多彩。曹雪芹甚少描述丫鬟们的着装,但依旧有迹可循。《〈红楼梦〉丫鬟群体的服饰意象探析》一文总结了丫鬟的服装特征并点明似鸳鸯、袭人、紫鹃这类一等大丫鬟可穿颜色稍艳(除大红色)的裙袄,只是外面定会套上件青缎背心[15]。“青缎背心”作为丫鬟的服装在原著第三回、第二十四回、第二十六回和第五十七回共四个章回里都出现了,因此被学者认可为贾府婢女的制服。不过电影创作可以在适当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需要照搬原著,导演可以将背心换成腰带,将青色换为紫色,稍作改动无伤大雅。但是,89版《红楼梦》既没有遵循原著给丫鬟配上青缎背心,也没有其他明显区别于小姐们的服饰,电影第二部王夫人撵金钏儿出去一节有镜头扫过王夫人处的丫鬟们,她们的服装毫无章法可循,款式颜色各异。 (第二部 1:23:40 王夫人处众丫鬟服装色彩)
接下来单列89版的晴雯,聚焦她的服装颜色进行分析。选择晴雯具体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电影版中晴雯出场多,服装相对也多;二是红学家胡文彬曾盛赞晴雯是一位“服饰大师”,在红楼女性中有代表性[16]。原著中晴雯喜穿红着绿,涂红指甲,第七十回写道“只穿葱绿花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17]。这种爱穿艳丽衣装的个人喜好,为她日后被王夫人嫌恶埋下了祸根。最终,晴雯被王夫人撵走,但临终前她和宝玉交换的还是自己贴身穿的旧红绫袄,可见她对红色的热衷。可以说热烈的红色与晴雯烈性飞扬的性格十分吻合。而89版塑造的晴雯很素净:刚出场时着蓝色,给黛玉送旧帕子时着白色,病补孔雀裘时着青色,被王夫人训话时着白色,最后夭亡时依旧着青色(电影删去了两人互赠衣物的情节),唯一一次着鲜艳的水粉色是撕扇时。(详见下图一至四)总之,89版晴雯服装的主色调与黛玉基本相同,以蓝、白、青为主,这三种颜色甚是淡雅,与勇晴雯桀骜不驯、刚直锋利的性格不相符,不仅不利于演员表达情感,也不利于观众接受演员的表演。戏剧性的是,89版的袭人常穿各种红色系的裙袄,和素雅派的晴雯相比竟不知哪个才是王夫人口中的狐狸精。
(图一:第一部49:24晴雯首次出场;图二:第二部1:45:43晴雯送旧帕;图三:第五部1:02:45王夫人见晴雯 ;图四:第五部1:37:37晴雯临终与宝玉相见)
四、总结
89版电影对原著的全面改编创作的确是《红楼梦》影视发展史上的壮举,但也因此暴露了两大问题。首先,并不是故事讲得越多,电影就越完整、越还原原著。吸引观众的是故事的质量不是数量,而故事的质量与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服装置景太多因素相关,任何因素的偏差都有可能对故事的传意造成影响。其次,名著《红楼梦》似乎并不适合电影艺术形式的改编。《红楼梦》叙事庞大、线索繁杂,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联度太紧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推进太紧凑。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抽取式的改编尚需斟酌再三,整体性的改编更是困难重重。谢铁骊导演使用系列电影扩大容量的创新型模式仍未能还原《红楼梦》原著的精神,有鉴于此,至今没有其他导演再次尝试对《红楼梦》进行全景式的电影创作。
文中注释
[1]《红楼梦》获奖记录 网址:http://movie.mtime.com/29858/awards.html
[2]王维模:《看〈红〉杂感——电影〈红楼梦〉第一部观后》,载《电影评介》1989年第12期,第12—13页。
[3]1990年的四篇文章都是从内容着手去分析电影《红楼梦》的,注[4]和[5]是其中两篇,其余两篇分别是《北大师生座谈电影〈红楼梦〉》和《电影〈红楼梦〉改编手记》。
[4]国还:《形似与神似——试论电影〈红楼梦〉的改编》,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四期,第327—332页。
[5]王云缦:《影史自有价值在——电影〈红楼梦〉我见》,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四期,第303—317页。
[6]范钦濂:《评系列电影〈红楼梦〉》,载《电影评介》1990年第11期,第22页。范钦濂只是在艺术的大方向上给予了89版《红楼梦》肯定,但没有详述。就形式方面对89版《红楼梦》进行讨论的只有两篇文章,且都局限于音乐方面,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徐瑾所著的《红楼梦五词“酩”曲绎性格》以及饶道庆发表于《红楼梦学刊》的《论〈红楼梦〉电影中的戏曲因素》。
[7]同注[5]。
[8]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9]Kathleen George著、张全全译:《戏剧节奏》,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第2页。
[10]秦来来:《谢铁骊跟我谈电影〈红楼梦〉》,载《上海采风》2015年第11期,第44—47页。
[11]徐林:《故事本事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12]徐海芹:《影视剧角色服饰语言的符号表意功能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3]余鹏:《电影服装的色彩表达》,载《电影评介》,2015第5期,第70—71页。
[14]同注[4]。
[15]王恬、覃文欣、周守利、周小娟:《生活美学与文学寓托——〈红楼梦〉丫鬟群体的服饰意象探析》,载《名作欣赏》2017年第17期,第57—58页。
[16]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446页。
[17]【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1页。
参考文献
书籍: 1.【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2.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年。3.Kathleen George著、张全全译:《戏剧节奏》,中国剧出社,1992年第一版。
4.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期刊论文:
1.范钦濂:《评系列电影〈红楼梦〉》,载《电影评介》1990年第11期,第22页。
2.国还:《形似与神似——试论电影〈红楼梦〉的改编》,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四期,第327—332页。
3.秦来来:《谢铁骊跟我谈电影〈红楼梦〉》,载《上海采风》2015年第11期,第44—47页。
4.王维模:《看〈红〉杂感——电影〈红楼梦〉第一部观后》,载《电影评介》1989年第12期,第12—13页。
5.王云嫚:《影史自有价值在——电影〈红楼梦〉我见》,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4期,第303—317页。
6.王恬、覃文欣、周守利、周小娟:《生活美学与文学寓托——〈红楼梦〉丫鬟群体的服饰意象探析》,载《名作欣赏》2017年第17期,第57—58页。
7.徐林:《故事本事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8.徐海芹:《影视剧角色服饰语言的符号表意功能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9.余鹏:《电影服装的色彩表达》,载《电影评介》,2015第5期,第70—71页。
赞 (1)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娱乐盟的签约作者“一只天恩呀”!
希望本篇文章《红楼艺术之巅峰?》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娱乐盟]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作者:王明意 一、前言 1989年由谢铁骊、赵元联合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的电影《红楼梦》在中国内陆上映。该片作为系列电影历时拍摄三年,全长735分钟,共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