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作者[facai369]投稿,不代表娱乐盟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lmeng.com/wanchexingjia/202412-30659.html
编者按: 作者供职于券商机构,主要从事海外市场研究分析。本系列台湾金融市场研究专题,...
编者按: 作者供职于券商机构,主要从事海外市场研究分析。本系列台湾金融市场研究专题,对台湾金融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研究,包括台湾金融监管、台湾金融机构、台湾资本市场以及其他方面等角度,详尽的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供诸位参阅。所有原始素材及底层数据来自台湾金融监管部门、业内及学术界。本文为系列文章第一篇《总概:台湾金融全方位解析 》 。本系列后续文章将会陆续更新,敬请关注。
近年两岸交流频繁,大量台商在大陆办厂兴业(台湾为大陆第六大进口来源,主要系电子产品),大陆去台的观光客络绎不绝,但两岸互信却日益减少,渐行渐远。港台表现的很一致,怪对岸,还是此岸,还是这时代?我们这个文化共同体里的人多悬着一颗心,历史会给我们答案。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神奇的快速上市,既表现出政策的魔力,也侧面反映台湾电子业的兴旺。而对于台湾金融业,就算是大陆金融从业资深人士也知之甚少,实际上台湾金融业对于大陆的金融业有着全方位的影响,一定程度说推进了大陆金融业在文革后的废墟中快速重建。
01
台湾金融体系的五个阶段
台湾金融体系发展的变迁可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金融初期、金融管制期(1961年)、金融开放期(1989年)、金融整合期(2001年)和海外拓展期(2009年)。
台湾金融业初期和金融管制期,金融行业较为初级。这一体系发展到1980年,呈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二元性金融体系”, 有组织之金融体系和无组织之民间借贷并存。
以1989年《银行法》修订,允许利率自由化,银行开放民营为标志,台湾金融进入金融开放期,期间出现了银行业过度竞争,全行业亏损的问题。
以2001年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法》为标志,台湾金融进入整合期。台湾地区至今已经成立15家金融控股公司,并且在2004年成立金管会,统一监管各细分金融行业。这一期间的多次金改,伴随着民进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党争,金控公司董事长人选变更和金融改革方向被执政的民进党强势掌控,乃至后来的扁案也和金改脱离不了关系。
2009年,国民党执政后,两岸关系开始回暖,台湾和大陆签署两岸金融MOU,台湾有着巨量的人民币存款,本来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最佳选择之一。
近期,台湾金融监管部门相继进行了放开现股对冲机制;大陆商业银行来台发行宝岛债;台湾金融机构海外业务(OBU)采用负面清单管理;金融科技沙盒监管制度;放款保险业及证券业海外并购及业务限制等措施的改革。
现阶段来说,台湾金融业最大的困局其一在于严重的储蓄过度(oversaving),整体金融体系存款有新台币40兆元,但银行贷放出去的金额却不到30兆元,由于缺乏好的投资机会,就算利率极低,也没有企业要借钱,金融业因而面临满手资金却贷放不出去的窘境。其二在于金融机构经过多次整合,仍旧过多,恶性竞争。
02
台湾金融发展的程度(2013年)
台湾金融业的产值占GDP比重,在1992年之后一直维持在7%以上,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目前产值约在6%-7%之间,是台湾除电子业外的第二大产业。2013年,台湾金融业产值为9,411.10亿新台币(1人民币=4.63新台币),金融业从业人数约428, 000人,占就业人数的3.94%。2013年,台湾全体金融机构资产为58,037,079百万元新台币,占GDP比率为398.49%。
台湾2013年的M2占GDP为243.88%,这点和大陆颇为相似,大陆2012年M2占GDP为188%。台湾学者对此的解释是因为两岸民众储蓄率高,货币需求的所有弹性大于1,企业的融资主要依赖银行,民众可选择的投资理财工具不足造成的。
2013 年台湾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比是:20.65:79.35,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系因台湾市场狭小,中小企业数目众多,注定间接金融不能大幅度发展。2013年,台湾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245,196亿元新台币,占GDP的 168.82%,比率高于同期大陆沪深股市(不含港市)。截止2013年,台湾已发行债券(包含政府公债,公司债)额为11,079亿新台币,占GDP的7.61%。
截止2013年,台湾的平均每万人使用金融机构数高达2.77,在国际上排名很靠前,反映出台湾金融业竞争之激烈。
台湾金融机构跟随台商的脚步,其一西进大陆,其二南下东南亚及印度市场,另,台湾金融机构在美国及日本的业务布局也较多。台湾金融机构的海外资产规模(OBU)2013年即达到1,882亿元美元,海外分支机构营业收入占公司收入将近17%,利润比重占30%。
03
台湾金融监管
台湾早期的金融体制镶嵌在「动员抗乱」、「反攻大陆」的威权政体之中,威权体制反应到金融体制变成是对金融稳定的追求,国家通过国有控股的体制安排,搭配中央银行的制度性高位,来完成对金融体系完全统治的结构安排。
台湾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背景,是由于以往国民党执政时期的不当政商关系的存在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影响引发了本土性的金融危机。面对金融危机,国民党政府的典型处理方式,就是动用大量的政府资金替问题企业纾困,同时协调银行团延展债务。既然金融危机是由不当政商关系所引起,而政商关系又根植于特定权力结构之中,所以在此一阶段,台湾政府做出的相关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体制变革都不具有可行性。
长久以来,台湾的金融监管权限分属于“财政部”与“中央银行”。但在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中,不当政治力的介入常影响金融监管的进行,再加上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逐渐整合,以往分业监管的做法容易产生死角(银证保各自的金融风险特征是不同的)。因此,设立一统合金融监管权限的独立管制机构实属必要,但是其改革的执刀者能做到什么程度则不能预先知道。台湾金管会设立后出师不利,出了很多引发社会纷议的事件。
台湾金融监管的历史沿革,以及目前台湾金融监管的格局(行为监管、功能监管),可详见:两党政斗下的台湾统一金融监管之路(上)、两党政斗下的台湾统一金融监管之路(下)以及附表:台湾金融史的事件。
台湾主要的金融机构为各大金控集团,对于金控集团的机构监管(区别于行为监管、功能监管)可见:“金控”发展与监管的台湾经验。
04
台湾金融机构
从央企、金融机构、民企、互联网公司到地方政府,近年来各类利益集团对“金控”或者说“全金融牌照”趋之若鹜。对于金控模式的具体含义,以及金控模式能带来的利益,当然包括潜在的风险点,监管当局及公开市场报道就提及的较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金控”发展与监管的经验值得参考,对于金控集团的详细介绍见“金控”发展与监管的台湾经验。
台湾的买方机构主要包括:证券投资信托公司、证券投资顾问公司、信托业、保险公司、邮政储金、退休基金、创投基金七种类型,其中投信是台湾各个买方机构中的核心力量,台湾开放境外资产管理机构境内销售产品后,本土投信的力量被极大削弱,对于台湾资产管理行业的买方机构,可见:资本市场及创新性产品的台湾经验(下)。
05
台湾资本市场
台湾资本市场虽小,但由于金融机构众多,竞争激烈且高管层大多受过欧美商学院MBA教育或曾在国际投行从业,故而台湾资本市场创新性的商品不断推出,其中台交所的股指期货和期权交易量一直位于世界前十,台湾金融业也为大陆的期权市场贡献了大量专业人才。除此之外,台湾的TDR、结构型债券、反向型及杠杆型ETF和TRF也很有特色,详见:资本市场及创新性产品的台湾经验(上)。
台湾较早建立了多层次多品种的资本市场,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台交所吸引了很多高科技企业上市,尤其是电子业,从而促进了台湾电子产业产融结合,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台湾由于其政治地位特殊性,资本市场非常重视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及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和保护工作,促进了投资和融资的平衡发展,资本市场没有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对于台湾股票市场、债券市场、ETF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详见:资本市场及创新性产品的台湾经验(中)。
台湾监管机构在2006年开放了所谓的境外基金总代理,这些大的全球性基金公司带着大量的品牌和知名度、稳健的报酬和知名的基金经理人,在台湾的销售无往不利,导致近年来,台湾整个基金管理行业呈现了本土跟海外基金很大的一个分流,海外的基金产品势头很猛,台湾本土机构的基金注册这几年整个趋势是持续往下。对于台湾资产管理行业及买方机构的介绍,详见:资本市场及创新性产品的台湾经验(下)。
台湾资产证券化市场起步较早,众多亮点可供大陆业内参考。对于台湾的资产化市场的介绍可参阅:台湾资产证券化系列之三:概述及其所遇的挫折。
对于台湾特有的资产证券化产品CBD以及台湾的结构债危机事件可见:台湾资产证券化系列之二:创新性品种CBO的前世今生 。
对于台湾REITs的介绍可见:台湾REITs案例研究。
06
其他方面
(一)保险业
台湾保险业的特点非常突出,台湾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大陆的7%,保险业的年保费收入却超过大陆同业的三分之一(2016年的台湾人均保险保费支出139,309台币),台湾保险业的深度全球第一,台湾2016年保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9.19%,增长率仍保持在7%。
台湾目前有寿险企业30 家(其中本地企业24 家,外资6 家),资产规模总计为222,504亿元台币。产险企业23 家(本地和外资),资产规模总计为3,454亿元台币。再保险公司3家。另有800 多家专业经纪公司或者代理公司。现台湾保险从业人员51万人,相当于每46人里就有一名保险业者。
大陆保险业在1979年复业初期,多种制度和行业规则就是以台湾为样本。目前,台湾一共有五家保险公司在大陆展业,国泰人寿、新光人寿、台湾人寿、国泰产险及富邦产险,目前两岸已经实现保险监管合作平台制度化运作。
台湾保险业在资产管理(另类投资占比超过60%)以及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上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后续会撰文详述。
(二) 租赁业
台湾的融资租赁行业发端于1973年,台湾财政部于当年发布《信托投资公司办理机器设备租赁办法》,鼓励信托机构以租赁的方式,为工商企业购买机器设备融资,促进产业升级。目前台湾的租赁公司可分为四类:银行系、企业集团系、汽车厂商系、外资系。其中企业集团系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典型的公司包括中租迪和、中泰和、永欣。
截止2017年末,在大陆布局的台资租赁公司合计26家,目前23家获利,获利总额为38.40亿元台币,同比去年成长166%。获利规模最大的是中租控股(5831.TW)旗下的仲利国际及仲津国际,据中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报称,公司2016年总资产达人民币650亿,营业收入达到86亿,净利润达到23亿,同比增长5%,股东回报率18.77%。其中,大陆区域子公司2016年总资产达到人民币170亿,净利润达到4.6亿。
(三)股权投资业:阿里巴巴台湾创业者基金
台湾当局在1983 年颁布了全球第一部创业投资行业法规《创业投资事业推动法案》,标志着台湾创业投资业进入发展新时期。1986 年开始实施科技发展十年规划,并颁布《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创业投资业加速发展,进入成长期。1996 年以后,进入高速发展期。由于政策得当,加上良好的科技新环境,台湾创业投资业飞速发展,超过了日本、韩国、新加坡,成为继美国之后创业投资发展最成功的地区。1983年到1998年,创投公司带动约5600亿元新台币的新科技产业资本形成,从而为台湾电子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基础。例如,在1996 年新竹科学园区引进的32 家企业中,就有10家高科技企业获得了创投资金。
台湾经济步入低速发展期后,创投业在台湾早已从高峰摔落,从10年前200多家到现在的70多家,真正活动只有30多家。台湾创投业中的龙头系中华开发金控旗下的创投子公司,该机构是台湾直接投资与投行业务的先驱,在台创投市场份额超过30%,该机构的详细介绍可见:“金控”发展与监管的台湾经验。
阿里巴巴集团在2015年成立了台湾创业者基金,主要推动者即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蔡崇信。该基金“台湾创业者基金”目前由中华开发金控担任首家投资经理公司,负责融资规划、并购及风险管理。首批投资公司共计9家,投资总规模约新台币5亿元,每家企业约获得100万至400万美元资金。具体企业为:安智生医、Appier、Bitmark、皮尔爱迪亚、慧康生活科技、数位宅妆、乐利数位科技、联奇科技、创意引晴。
(四)票券业:台湾特色的票据市场
在台湾,商业本票、商业汇票与国库券、可转让定期存单统称为短期票券。台湾的短期票券市场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票券市场已经成为台湾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票券市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是票券金融公司。创设票券金融公司是台湾当局在70年代推动建立票券市场过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票券金融公司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以承销人、签证人和保证人的身份协助企业发行票券,以经纪人和自营商的身份参与票券交易,此外还可经营金融债的签证、承销、经纪、自营和政府债券的经纪、自营等业务。截止目前台湾票券金融公司一共有8家。
中国大陆于2016年成立上海票据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上海票交所诸多的做法也取材自台湾的经验。
(五)信评业:唯一的中华信评
相比国内众多的信用评级机构,参见: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全览,台湾仅有一家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即中华信用评等公司(中华信评)。台湾财政部为发展台湾债券市场,于1997年5月28日筹建中华信评。其主要功能在于对银行、票券、证券、保险、企业、公共工程、资产证券化受益证券以及固定收益基金等的清偿债务能力,提供独立公正的评估意见。1999年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标普评级入股并成为控股股东(51%),台交所(19.99%)、台湾集中保管结算所股份有限公司、财团法人金融联合征信中心、中华征信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期所也是其主要股东方。
标普全球评级给予台湾评级为AA-,中国大陆评级为A+(2017年由AA-下调至A+)。穆迪评级给予台湾评级为Aa3,中国大陆评级为A1(2017年由Aa3下调至A1)。
(六)小微金融业务:信保基金
台湾信用保险基金(简称“信保基金”)是一家成立于1974年的官办信用保险机构,由台湾经济部的中小企业处负责指导。信用保险基金用信用担保的形式,帮助银行把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信用风险分担出去,使银行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如此一来,那些资金用途明确、还款来源可靠,信用无严重瑕疵、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虽然受困于一时的担保品不足,也能顺利从银行取得创业或营运资金。
201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台州地区小微金融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诞生了三家主营小微金融的城商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和台州银行,台州地方政府于2014年底成立了台州市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目前台州众多的小微金融机制创新的想法就来源自台湾模式,台州地方政府和台湾地区有关部门在小微金融领域目前也存在着长期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机制。
(七)央行:彭淮南
彭淮南系台湾央行行长,任期长达20年(1998-2018),被誉为能赚钱的央行行长。其任期内自述有五大功绩:促进金融稳定、健全银行业务、稳定币值、健全支付系统、对外沟通与透明化。彭淮南于2018年3月离任时强调,台湾是高度开放的小型经济体,深受全球经济金融波动的影响,面对高度挑战,有必要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且在必要时实施一定程度的资本管理,以保有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台湾经济稳健成长,并达成央行法所赋予的使命。
美国全球金融杂志从2000年第一次给予彭淮南A级评等,再加上从2005年至2017年,共累积14度蝉联A级的成绩,因此彭淮南被台湾媒体赞誉为“14A总裁”。
(八)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制度
台湾的金融科技受制于本土市场的广度及深度,相比大陆并没有出彩之处。但是台湾金融监管部门为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在监管体制上进行了较多的探索。
台湾目前对于金融科技创新采用“监管沙盒制度”。沙盒(sandbox)原为计算机领域的术语,用于为一些来源不可信、具备破坏力或无法判断程序意图的程序提供实验环境,沙盒中所有改动对操作系统不会造成损失,英国首创的监管沙盒,为创新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场所,在其中,企业可以测试创新型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传送机制,并且不会将不良影响直接带给处于正常监管机制下的企业。
责任编辑:
赞 (1)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娱乐盟的签约作者“facai369”!
希望本篇文章《【台湾金融市场专题】总概:台湾金融全方位解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娱乐盟]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编者按: 作者供职于券商机构,主要从事海外市场研究分析。本系列台湾金融市场研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