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高收入”标准误导了大众,也极易误导政策走向

原创:新华裔,来源:新华裔 中央提出“三次分配”,强调“共同富裕”,要求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

原创:新华裔,来源:新华裔 中央提出“三次分配”,强调“共同富裕”,要求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这个时候,网上流传着国家统计局有关收入划分标准: (1)低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 (2)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到5000元 (3)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元到10000元 (4)最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引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 于是就认定这里所指“中等收入群体”为中产阶级,把后两组所列视为“高收入人群”,作为政策调整的对象。 必须指出的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方法及其收入人群划分不科学、不细致,容易引发公众误读。 不得不说,国家统计局有关收入人群划分很有些形而上学,分类太简单、粗糙,采用的是落后于时代的平均分析法。 这一方法按比例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家庭,作为全国居民收入的代表,把样本人群分为五等分,按照20%的比例平均分配到最低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和最高收入的人群。 这是一种不动脑筋的“傻子”方法,好比傻瓜手机照相,人人都会。 国家统计局每年编辑的《中国统计年鉴》都是这样分类,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与革新。 这种统计数据及分类就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样,掩盖了很多问题。 首先,误导公众把月收入2000元至5000元的所谓“中等收入群体”当作中产阶级。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低收入人群。按照国家统计局分类,低收入+中间偏低家庭占比4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说明,对应人口6.1亿人口。 实际上,(人均)月收入2000元,在中国能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都知道。这个群体应该属于低收入人群。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元以下收入人群(前三个层级之和)占比60%,超过8亿人口。 另一个是中产阶级概念。尽管有关中产阶级的标准说法不一,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说法,但就国际上一般概念,结合中国实际,月收入5000元才是中产阶级起点,或者说是中产阶级的最低标准,算作是中低收入阶层。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内地)中产家庭数量已达3320万户,按三口之家计算,约为1亿中产阶级。 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均GDP和购买力给出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的标准,中产阶级规模也就是1亿人口左右,只占总人口的7%。 这与瑞士信贷2015年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相吻合,该报告显示,中国拥有1.09亿的中产阶级。 第二,误导公众把月收入5000元至10000元和1万元以上的人群视为“高收入人群”。 实际上,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国家统计局分类所列的“高收入人群”和“最高收入人群”仍然属于中产阶级,而且只是中产阶级的中等水平。 在欧美,中产阶级的上限一般为年收入40万元美元,即月收入3万美元以上。美国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个收入群体在美国占了总人口的25%。 在美国40万美元至120万美元属于高收入人群,超过21万美元部分,个人所得税高达35%。 实际上,月收入5000至3000万都属于打工阶层。据笔者了解,向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一般技术人员月工资起点就是2万。 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这些打工阶层倒成为国家“清理规范”和收入调节的主要对象! 这是打击一大片了! 第三,国家统计局收入分类掩盖了企业高管的巨额收入。 举几组数据: 腾讯总裁刘炽平年薪31347万元,腾讯12名高管年薪总额18.86亿港元,按当前汇率为157764万元人民币,人均13147万元; 微信CEO张小龙年薪超过3亿,联想CEO杨庆元年薪11896万元,恒大地产CEO夏海钧薪7254万元,中国旺旺CEO蔡衍明年薪4135万元,马化腾年薪3884万元,恒大集团主席许家印年薪1500万; 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年薪1204万元,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年薪1090万元,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年薪1286万元,中国平安常务副总经理李源祥年薪1003万元; 万科郁亮966万元,平安银行孙秋艳877万元,华远地产邵平835万元,方正证券何其聪688万元,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684万元; 王石曾在一个节目中坦言,他的退休工资超过千万;董明珠自曝年薪500万 …… 上面列举的30人年薪总额257,913万元,按照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计算,相当于近10万中位数居民可支配收入。 30人年总收入相当于近10万居民收入,对比不要太吓人! 进一步说,截止2020年7月1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3895家,想想有多少富豪、企业高管,他们的收入合计应该是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多少工薪族收入?恐怕也是个天文数字吧! 这些才是中国真正高收入人群,这才应该是国家“清理规范”和“合理调节”的主要对象。 而这些在国家统计局的收入统计分类里是看不到的! 第四,国家统计数据隐匿了高净值人群或富豪的财富及其收益。 富人乃至富豪的标准是什么? 以美国2020年数据统计及分类为例,1%的人群财产超过1100万美金,这就是富人的起点。其中1700万美元的占0.5%,4300万美元以上的占0.01%。这0.01%就是超级富豪。 我们平时所说1%的富人就是这群人。 据《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数据分析报告》标准划分,高净值人群是指可投资资产达到1000万人民币的人士。 这是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划分的,这个人群就是中国的富豪。 《2020中国私人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个人高净值人群规模达197万人,预计到2020年底会突破220万人。其中超高净值人群(定义为可投资资产1亿元人民币以上)规模约17万人。 招商银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从财富规模看,2018年,中国高净值人群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080万元人民币,与2014年-2016年基本持平。他们共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年均复合增速为12%,可见这个人群的财富收入相当可观。 《福布斯》今年4月公布第35期全球亿万富豪榜,2755名亿万富豪登上榜单。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中国内地亿万富豪的数量一举跃升至626位,今年榜单的新面孔超过40%来自中国内地,首次在富豪人数方面超过美国。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这是极不正常的。 这部分富豪才真正属于中央提出的“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的范围。 这是解决贫富悬殊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是提升8亿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国家统计局是时候改革统计制度,真实、明确、细分各阶层收入,给国家“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和“合理调节”高收入提供科学依据。否则可能会误导公众、误导国家政策走向。 “共同富裕”这场硬仗,不能忽略他们的角色 作者 | 陈歌,原创出品 | 思想潮 1、有人误读“共同富裕”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出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俨然成了一门显学。有一种常见的歪解是,过去是允许“先富”,现在要让“先富”通过“三次分配”捐钱来帮“后富”了。甚至有一个段子说,如果“先富”不愿意带“后富”怎么办?“那就让他们愿意”。有互联网大厂以5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也被这些人贴上了 “保护费”的标签。这些导向“劫富济贫”的极端化言论,无疑是对决策层意图的误读。好在今天上午,中央财经委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一锤定音”:共同富裕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要靠共同奋斗,要继续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情办好,不搞“杀富济贫”。 在谈到最受关注的“三次分配”问题时,他说第三次分配是在自愿基础上的,不是强制的,国家税收政策要给予适当激励,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起到改善分配结构的补充作用。定位很清晰。“三次分配”是自愿的,而非强制的。在改善分配结构时,三次分配起的是“补充作用”,一二次分配仍然是决定性的。 2、在发展中促进“富裕” 决策层提“共同富裕”,语境是非常清晰而明确的。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也就是说,“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体两面,没有“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也就是说,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是要“做大蛋糕”。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人均GDP只有10000美元出头的国家,到2035年,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都要较2020年再翻一番。如果不能实现经济总量的翻番,不能做大中国经济的蛋糕,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搞共同富裕,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自然要坚持市场经济的基本导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够更清楚地理解,企业应该在“共同富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它首先是“一次分配”的主体。任何企业,都应该首先办好自己的事。企业经营好了,为员工创造就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给股东提供更多的收益,也能够正面带动社会的其他行业,这就是为“共同富裕”添砖加瓦。同时,企业经营好了,才可能有更多的纳税,才能在“二次分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至于公益慈善,有余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自然不应该吝啬。但是“三次分配”毕竟是“补充作用”,不能被少数人“带节奏”,“逼捐”并不会因此变得道德,企业能赚到钱,同时也能帮更多人赚到钱,这才是商业社会良性循环的健康生态。 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学家孙立平就提出四点看法:“第一,企业要努力创造财富,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和富裕的社会提供物质财富。蛋糕不做大,哪来的共同富裕?第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充分就业,共同富裕才有可能。第三,形成均衡和谐的劳资关系,确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包括股权的激励)。第四,在自愿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的慈善与公益事业。”笔者认为,孙立平的这个看法是比较公允的。要谈发展,就不得不谈到互联网这个行业。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它不仅是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联系。近一段时期以来,骂互联网大厂的声音很多,说他们是垄断者、割韭菜。决策层一提“共同富裕”,就有人觉得要拿互联网大厂开刀。某种程度上,这些人其实是商业世界的文盲。互联网行业是个比较新兴的行业,如何开展互联网监管,也是全球性的难题。这个行业当然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这个行业对社会的整体价值,绝对是正面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底气。过去几十年来,铁路、公路、水路、通信,让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了超过10亿人口规模的统一国内市场。互联网的应用,尤其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平台经济模式,极大程度地激活了内需,创造了海量的就业机会。根据阿里巴巴的数字,天猫卖家超过27万,旺铺淘宝卖家超过66万,淘宝上的中小卖家更以数百万计。无数普通人,就是靠这样一个个店铺,解决了“菜米油盐酱醋茶”的生计问题,有些人天资聪颖、能把握机会的,甚至在电商平台上赚大钱、发大财,还养活一批人。45岁的姜爱花,原本只是宿迁市沭阳县的一名普通妇女。因为她懂盆栽、又有出众的口才,于是,她进驻淘宝,并开通直播间,高峰时会有近5000人同时在线。半年时间,姜爱花就能卖出300万元的盆栽,她也成了当地“网卖盆景第一人”。 姜爱花在进行直播卖货 你可能想不到,200万人口的沭阳县,目前就拥有超过4万余家花木类网店,电商产业带动从业人员25万人。如果没有淘宝天猫这样的平台,姜爱花发财致富可能要难上很多。而沭阳县的GDP10年内翻4倍这样的奇迹,恐怕也很难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充分就业,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穷的地方之所以穷,就在于缺少就业机会。而那些最富裕的地区,一定是就业机会最多的地方。近年来,人口涌向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发达地区,其实就是因为那里的就业机会更多。一直有一种杂音,把互联网视为“虚拟经济”,把它和“实体经济”对立起来。这种看法明显是偏颇的。许多人在淘宝天猫上创业,在阿里巴巴、1688这样的平台上做贸易,都表明,基于互联网形成的平台,和实体经济的结合非常紧密。无论是中小商家,还是产业带工厂,都能够借由互联网平台,实现更高效的经营和更快速的增长。要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这其实也是新的时代机遇,谁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谁就能够给“共同富裕”作出最大的贡献。 3、机会平等,才是最大的平等 当我们谈论“共同富裕”时,其实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该过上香车宝马的富裕生活,毋宁说,一个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发财的社会。决策层也讲得很明白:共同富裕,就要畅通向上流通通道。一个人不会因为出生在农村,就彻底输在了起跑线上,也不会因为降落在无权无势的底层家庭,从此丧失了改变阶层的跳板。机会平等,才是最大的公平。现在的中国社会,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阶层固化,最亟需的,恰恰就是平等的机会。 严控房价、整顿教育、农村扶贫……一系列的新政背后,都隐藏着促进阶层流动、改善机会平等的良苦用心。在这个时候,一家顺应大势的好公司,必然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向上流通的机会。某种程度,这就是最大的“慈善”,它所激发的人的潜能,所产生的“复利”效应,绝不是一两次大手笔捐赠能比拟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使身为草根,只要努力也能翻身,这种开放的流动机制,这才是一个社会的源头活水。互联网具有天然的草根性。淘宝天猫这样的平台,大大缩小了小商家和大企业的差距,为普通创业者提供了上升空间。道理并不复杂。在传统商业体系下,一家企业如果想把自己的货卖到全国各地,就必须斥巨资建设覆盖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如果找不到经销商、代理商,货是根本卖不出去的。所以,当时的大企业和大品牌,某种程度上是“赢家通吃”的。有了互联网之后,这种情况出现了重大变化。小商家无需建立庞大的线下网络,同样可以被全国的消费者看到。互联网汇聚全国海量需求的长尾效应,更让很多小众创业者找到了机会,一个县可能只有几个人喜欢某种商品,这个商品肯定进不了线下,但全国将近3000个县,每个县有几个人喜欢这款货,它在全国的总需求就可以达到上万件。这样的低门槛和高效率,让很多原本不可能创业的人,也勇敢地投身创业大潮。给你讲讲武汉女企业家向京艳的故事。2001年之前,向京艳在外地的加油站工作,月收入不足一千元。两个孩子出生后,向京艳不得不当起全职妈妈,拮据度日。一次偶然机会,向京艳跟朋友学习,囤下一批衣服,然后开始经营网店,没想到,单子越来越多,向京艳因此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后来,向京艳又在老家黄陂区王家河镇开设了“妈妈工厂”,让外出打工的妈妈们,回家工作,也方便照顾孩子。目前,“妈妈工厂”的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大部分订单来自阿里内贸1688平台,其中10%是发往海外。这样的营业额,可能是同行业里传统服装店的100倍。 向京艳创办的“妈妈工厂” 共同富裕的路径,就是要“先富”带“后富”。阿里这样的平台上,诞生了向京艳这样的“先富者”,她又通过“妈妈工厂”带动了更多人。“妈妈工厂”提供的不仅是就业机会,更让很多孩子避免了“留守儿童”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帮助了那些家庭实现物质上的富裕,也让孩子们得到了精神上的富裕。美国《财富》杂志曾列了改变世界的52家企业,阿里因“弥补中国城乡数字鸿沟”而上榜。人生而平等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这个加速数字化的时代,区域差距、收入差距,必然会给人带来隐形而强大的数字枷锁。输在起跑线上,往往是因为不能充分享受数字化的时代红利。共同富裕,意味着要补上“贫困人群”的那块短板。我国6亿人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2.5亿人月收入不足500元,他们是最需要阳光普照的“沉默的大多数”。应该看到,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模式,对于帮助他们很有价值。有句老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想要帮这群人致富,就得先帮他们修路,这不仅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的实体之路,也是平台经济铺就的数字化之路。有了数字化的助力,那些大山深处的人可以更容易地触达到外面的世界,并且把农产品、手工艺品卖到全国甚至全球。对于这些草根而言,这就是他们实实在在的 “中国梦”。 对一粒渴望破土而出的种子来说,阳光和水分,比什么都重要。“共同富裕”是大势所趋。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帮助那些还不富裕的人,为他们提供向上的阳光和水分。大企业,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应当也必然有更大的作为——依靠商业和技术的力量,让经济蛋糕越做越大,让普通人的受惠越来越多。 革了富人的命,社会就真的会幸福吗? 作者 | 罗马主义,来源:灼识新维度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议论,一个完美的社会,就应该是一个财富分配成橄榄型的社会,中间大,两头小,据说在这样的社会里,老百姓的幸福感是最强烈的。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这个结论呢?因为据说美国在全盛时期,它的财富结构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向这个目标靠拢。 那么该怎么向这种社会靠拢呢?有人提出,要通过行政和税收的手段,来减少富人的数量,剥夺他们的财富,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最终人为的把这个社会,塑造成一个橄榄型的状态, 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呢?有读者希望听听我的意见,我的回答是:“胡说八道”。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因为这些人首先混淆了一个概念,美国曾经的橄榄型社会,是在市场条件下形成的,美国从来没有通过税收或者行政手段,去实现这个目标,市场经济最反对的,就是人为的去均贫富,因为这会为人类的一切恶行提供借口。 其次我要反问提出这个方案的人一个问题,谁告诉你一个人为制造的,通过压制富裕阶层形成的橄榄型的社会,就一定是一个幸福的社会? 对于我这个反问,相信有很多人都会感到诧异,难道这还有什么值得争论的吗? 当然有,因为在1982年以前,中国就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财富分配成橄榄型的社会,但那个社会幸福吗? 今天的中国,已经有很多人忘了,当初邓小平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什么要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呢? 在搞清楚这么多为什么之前,我必须先告诉大家一个残忍的事实,如今网络上流行的那些所谓的,要把这个社会通过人为的方式,改造成一个橄榄型的财富分配的方案,早在60年前我们就干过一次了,不仅仅干了,而且干得很彻底,很完美,结果呢?结果就是一场灾难! 在6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如何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其实也是摆在当时的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完美社会呢?当然是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人人能按劳所得,人人能按需分配,一个大部分人的财富都相差无几,特穷和特富的人都非常罕见的社会,也就是今天很多人在说的所谓橄榄型社会。 那该怎么来实现呢? 很简单,农村就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农民,这就是所谓的土改,在城里面,把极少数资本家个人拥有的工厂、商铺,由政府出钱购买,进行公私合营。 按照1954年2月出台的《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里的规定,按照国家的需要和资本家自愿的原则之下,搞公私合营,10年之内,资本家可以获得收益的25%,10年之后收归国有。 当时的人想的很美好,这两个政策一出,这个社会立刻就没有了绝对的富人,也没有了绝对的穷人,一下就成了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完美的橄榄型社会。 可是接下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设计者的初衷,却发生了偏差,特别是在农村,虽然大家最初分到的地都一样多,可是有些人勤奋,有些人懒,结果又发生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土地兼并的苗头。 那该怎么办呢?为了确保这个橄榄型的社会完美无缺,那就只有把大家的土地又收到一起,大家统一劳动,统一分配,搞集体化农庄,搞人民公社,这下就杜绝了任何可能出现阶级分化的苗头。 有些人觉得这样还不够公平,于是就主张干脆放弃私有财产,吃喝拉撒都由公社统一包了,搞公社食堂,看起来世界终于大同了。 所以现在很多人主张的,人为制造出来的橄榄型社会,其实我们早在1959年就建立成功了,而且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期望,直接就变成了一个完全扁平的社会,几乎实现了绝对的公平,基本上消灭了财富差距。 那么这个社会幸福吗?接下来就发生了大饥荒,饿死了很多很多人,具体是多少,到今天依然没有公论,为什么会饿死?建议大家去看那些伤痕文学吧。 我出生在60年代末,见识过那个社会的末期,那个社会到底出了什么毛病?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虽然今天很多人谈起那段历史,提到的绝大多数,都是那些政治斗争,但说句老实话,这些其实离老百姓的生活很远,真正让老百姓绝望的,是对未来失去了想象。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我小时候住在兰州的国营242厂,是生产轰炸机驾驶仪的,在当时非常偏僻的安宁区,周围全是农田。 工厂里的工人隔三差五的,就会到背后的山上去打枣子,去农田里偷西瓜,但是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地的农民几乎都不管他们,那这是因为这些农民都非常富裕吗? 其实恰恰相反,当地的农民非常的贫困,他们一年到头几乎都吃不到一次肉,平常都是吃玉米面、橡子面果腹,一家人如果同时出门,可能都凑不齐衣服,贫困程度超过了现在的人,最残酷的想象。 那他们为什么都惨成这样了,还对工人的偷盗行为熟视无睹呢? 原因很简单,那些都是公社的东西,不是他们的东西,都是由国家统购统销的,多点少点关他们个屁事? 相反,他们每年到了春季,公社都会给他们开出介绍信,让他们来我们工厂乞讨,厂里的工人经常会把自己不爱吃的包谷面,还有烂到不能再烂的旧衣服,送给他们,所以反而是他们的恩人,因此他们更是睁只眼闭只眼。 你不要以为当时只有农民们过得惨,即便是就像我父母这样,都是国营工厂里的干部的家庭,一样也是穷的叮当响。 我父母的工资10多年没有变化过,也没有奖金,粮食定量是每人26斤,70%的面粉,30%的玉米面,外加两斤大米,每个月只能凭肉票买两斤肉,稍微计划不周,到了月底就揭不开锅,只好到兰州军区,我外公家里去吃大户。 我们一家4口人,挤在一个可能不到40平方米的一套一里,穿的衣服上几乎都有补丁,工厂自己的国营商店里,除了萝卜土豆大白菜,其他什么也见不着,虽然过得惨成这样,我们其实还是那个橄榄型的社会里,比较靠上端的那一批人。 那么这个看起来非常公平,几乎没有贫富差距的社会,为什么会搞成这个样子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为了维护这种财富的绝对平均,它不许你发财,所以农民在混日子,工人也在混日子,我妈几乎每天上班不到一个小时就溜回来,捣鼓家务,快下班的时候又溜回去,我爸基本上就是泡杯茶,拿个报纸看一天,等着下班,所以到了1978年的时候,这个人为制造出来的橄榄型社会里,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人民更是痛苦不堪。所以我要再问这些人一遍,谁告诉你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橄榄型社会里,人民就一定会幸福?你们有没有一点历史常识?那么这一切是怎么过去的呢?因为邓小平同志说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大家就有了奔头,然后大家的精气神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记得很清楚,在我快要离开兰州的时候,农村搞了土地包产到户,这个时候谁要再敢去山上打枣子,去田里偷西瓜,你看那些农民远远的就一个石头丢过来,不追到你们家绝不罢休;而工厂里自从搞了计件制,再也没有人磨洋工了,我记得当年我爸为了挣一个技术革新的奖金,回到家里还在画图,每天工作到深夜,完全不需要人督促。所有这一切改变的背后是什么?是希望,是能够走向幸福生活的希望。所以从80年代开始,每一个中国人都像疯了一样的,去琢磨如何发财,如何致富,因此在40年之后,中国才能从世界上最穷的几个国家之一,变成了如今彻底摆脱了贫困,全面走上小康的社会,这一切内在的动力是什么?不就是一个追逐富裕的梦想吗?因此一个社会有没有富人,能不能保护富裕阶层,本质上,就是这个社会还允不允许大家继续怀有梦想。邓小平曾经说过:“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他的这个判断是非常精辟的,先富起来的人开工厂,办公司,必然需要雇用大量的劳动力,也就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就业,很多人从中又学会了经营的技巧,然后自己又去开公司办工厂,就会雇用更多的劳动力,最后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正效应,这就是我们这40年来发生的事。所以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他们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也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这些富裕阶层,就没有我们这个社会现在的一切,他们不是某些人口中的人渣,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开办的大量的工厂和企业,就没有千千万万人的幸福生活,我们永远也不要忘了这一点。当然,就像任何一个激烈变动的大时代里一样,有成功者,必然也有失败者,我们今天的社会,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当然也会孕育出新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绝不能是向后看,建国30年后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了,革了富人们的命,社会绝对不会幸福,人为的去制造橄榄型的社会,最终将是天怒人怨。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绝不能是简单的去压制那些成功者,历史早就证明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推动那些后进者,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机会,让他们也能走向成功。而且换一个角度来说,正是由于马云马化腾这样成功的先例,才能激励成千上万的后来者,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发图强,一旦把富裕阶层描绘成全社会的公敌,那么还有谁愿意去努力工作?还有谁敢去努力工作?美国曾经的橄榄型社会,并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之下,天然的形成的,正是由于对成功者的尊重,对富裕阶层的保护,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全民就业,工资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了橄榄型的社会,这和今天某些人鼓吹的,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我要再强调一下,我不是在反对橄榄型社会,我是在反对人为地制造橄榄型社会,特别是通过消灭富人来实现这个目标。我也不反对第三次分配,但一定是要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绝不能搞行政胁迫和道德绑架。在今天中美争霸的这个大背景之下,美国对中国社会的渗透和颠覆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在思想层面,所以今天的很多公知,突然转变了口风,天天在那里鼓吹,要消灭中国的富裕阶层,要人为的去制造橄榄型社会,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但这恰恰就是他们的阴谋,他们故意混淆概念,目的是想在中国社会散布恐慌,打击企业家投资和扩大生产的意愿,鼓动资本外逃,进而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人民的大量失业,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最后搞垮中国。但我相信,他们的阴谋绝不可能实现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所以我们在讨论整个社会的改革方向的时候,永远也不要忘记了,当初中国为什么要搞改革?中国的今天到底是怎么样成功的?不要以为这件事和普通人毫无关系,你的老板被吓跑了,你也就失业了,你该如何去面对车贷房贷?如果全社会大部分的私营企业都倒闭了,到处都找不到工作,你以为你的父母和孩子不会挨饿?即便你在国企或者政府部门工作,如果富人们全都被消灭或者吓跑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彻底崩溃,没有了税收,你觉得政府还发的起你的工资吗?所以如果你赞同我的说法,不愿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为了你将来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了你将来的大富大贵,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正义,让更多的人看见这篇文章吧,谢谢大家。 本公众号摘选的各类文章均来源于网上及相关公众号,仅供读者了解和掌握相关情况参考,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我们的立场,也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相关作者认为摘选不妥,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作者[一只子睿呀]投稿,不代表娱乐盟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lmeng.com/meiridongtai/202412-28764.html

(3)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一只子睿呀
    一只子睿呀 2024年12月21日

    我是娱乐盟的签约作者“一只子睿呀”!

  • 一只子睿呀
    一只子睿呀 2024年12月21日

    希望本篇文章《国家统计局公布“高收入”标准误导了大众,也极易误导政策走向》能对你有所帮助!

  • 一只子睿呀
    一只子睿呀 2024年12月21日

    本站[娱乐盟]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一只子睿呀
    一只子睿呀 2024年12月21日

    本文概览:原创:新华裔,来源:新华裔 中央提出“三次分配”,强调“共同富裕”,要求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

    联系我们

    邮件:娱乐盟@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