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百米破十我有信心 马拉松“破二”难想象

  很多人说中国人突破不了10秒大关,但最终我们做到了。有些事必须通过自己努力,让别人哑口无言。”...

  很多人说中国人突破不了10秒大关,但最终我们做到了。有些事必须通过自己努力,让别人哑口无言。”   上一个敢在世界短跑赛场上说出这番话的人是刘翔,而现在,这话的主人是苏炳添。   半个月前,在美国尤金,苏炳添在顺风2.4米/秒的情况下跑出了9秒92的成绩,这是他第4次“破10”,也是职业生涯的最好成绩。   日前,他现身上海江湾体育场内,在最熟悉的100米跑道上和400多名来自全世界的跑者以接力的方式,完成了耐克“Breaking 2”的挑战。   不同于在正式大赛上神情专注而严肃,苏炳添这次在上海是面带笑容地轻松跑完了100米。“我不能跑太快啊,这样别人会有压力。”苏炳添说着自己都笑了起来。   不过,在聊到中国短跑现状、中日百米对抗以及自己在跑道上的目标和未来时,苏炳添马上变得严肃认真。“像我这个水平,你叫我要拿到(奥运和世锦赛)100米奖牌,肯定是比较遥远的一个梦想。”   苏炳添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2020年东京奥运会,我觉得只要能站在赛场上,就已经赢得了另外一个人生。”   在福地,要向刘翔借点运气   时间拨回到大半个月前的5月28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苏炳添在他熟悉的第一道上,起跑、加速、冲刺……当他冲过终点后,倒在了赛道边的缓冲带里,然后他坐起来看着大屏幕,上面显示出了他的成绩——9秒92。   这是苏炳添职业生涯第4次跑进10秒,也是个人最好成绩。在那条赛道上,他甚至将里约奥运会奖牌得主加特林和德格拉塞都甩在了身后。   唯一遗憾的是,比赛的风速和苏炳添“开了一个小玩笑”,当时的风速超过了比国际标准超过了0.4米/秒,最终苏炳添的成绩没有得到官方认可。   “哪怕是超风速,不算我的纪录,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经证明我能够跑出这样的成绩,破纪录真的有机会。”苏炳添把这个9秒92比作是自己跑道上的“强心针”,因为在那场比赛之前,他在日本川崎的田径挑战赛上只跑出了10秒43。   两年前的5月31日,在美国尤金的跑道上,同样是第一道,苏炳添在正式大赛上第一次跑出了9秒99,成为第一个“破10”的黄种人。   “尤金算是我的福地,而且每次回去那个地方跑,自己的信心都很足。”谈起尤金,苏炳添经常会说起一个他和刘翔在那个赛场的小故事。   “我记得第一次去尤金比赛时,翔哥也去了,然后在进场前,我还问翔哥借点运气给我,因为曾经那里也是他的福地。”   或许正因刚刚经历了职业生涯里的一次“突破”,当苏炳添在上海和462名来自全球的跑者一起参加耐克Breaking 2挑战时,他颇有感触。   “我之前也关注了在蒙扎的那次马拉松 破2 挑战,那些运动员非常伟大,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很多。其实换过来想一想,马拉松要突破2小时等于420个100米要突破17秒。对我来说可能跑10个或者20个都已经很难了,他们要跑420个。”   把成绩稳定在10秒,然后跑得更快   在亚洲范围内,能在正式大赛的100米跑道上4次跑进10秒的黄种人,如今也就只有苏炳添一人。   对于在今年8月底就将年满28岁的苏炳添而言,这是一份荣誉和动力,同时也是一份压力——突破,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而观众和粉丝也期待着苏炳添能站上田径世锦赛或是奥运会的领奖台上。   “不管是动力还是压力,更多还是要面对现实。”在谈到对自己的期待时,苏炳添说得很直白,“像我这个水平,你叫我要拿到(奥运和世锦赛)100米奖牌,肯定是比较遥远的一个梦想。对我来说,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一点一点突破。”   苏炳添没有将奖牌作为自己近期的目标,但并不意味着,他对自己在跑道上没有更高的要求。相反地,在他的心理,早已有了“突破9秒99”的计划。   “我很了解我的能力,这么多年来,我的水平非常稳定,而且都是在一个很稳定的情况下,我才能突破自己。这就好像当年我跑了三四次10秒零几这个水平,我才能 破10 。而现在,我已经跑了4次10秒以内,可能我就有更多的机会把成绩稳定在10秒,然后在跑得更快。”   谈到成绩的突破,苏炳添的言语中充满自信。可很多人不曾想到,在今年年初那些关于“苏炳添退役”的新闻不胫而走时,流言蜚语中的主人公,真的动了这个念头。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确实考虑过。”   如果真的像苏炳添自己考虑的那样,在今年9月的天津全运会后退役,其实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糟糕的结束。   毕竟他创造了黄种人的“破10”纪录,也曾和博尔特、加特林这些名将在世界舞台上较量过。然而,苏炳添并不甘心。   “后来我觉得,自己还能在这个跑道上继续付出,我想要的目标不止这么多。”苏炳添这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相信自己还有能力在这个跑道上创造出一些成绩,甚至能给这个国家的接力队带来更多奇迹,所以他希望能够坚持到2020年。   “不管2020年,在东京的奥运会能创造什么样的成绩,我觉得我能在这个运动场上出现,已经赢得了另外一个人生。”   战胜日本,交接棒依然关键   正如苏炳添所说的,他如今不仅努力希望在个人成绩上寻求突破,同时也肩负着一个团队的突破。   从2015年北京世锦赛摘银到里约奥运第四名,再到今年巴哈马国际田联接力世锦赛历史性摘铜,中国男子4 100米接力队成了亚洲跑道上最炙手可热的“天团”之一。   然而,在4X100米项目上的“亚洲速度”现在还属于日本。   “我们和日本对比,100米个人最好成绩可能比他们好,但你要说到4X100米,现在亚洲纪录是他们的,我们比他们差了0.3秒。”   在苏炳添看来,中国每一棒的个人成绩相加,其实和日本的差距还比较大,之所以我们能够如此接近甚至有机会超越日本,正是因为我们的交接棒能力。   “就拿奥运会来比较,我们第一棒已经输给他们0.3秒左右,但因为每个队员的衔接,我们的差距没有被拉开。之前我听一位日本教练还是教授在清华大学分析过中日接力,他自己也承认,中国的交棒技术是比他们要更好一些。”   不过,抛开交接棒技术,日本男子接力队的其中一项团队能力,让苏炳添十分佩服。那就是,日本接力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能力承担从第一棒到第四棒的不同棒次。   “这个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很多比赛会遇到危险或者伤病的情况,如果每个人能跑不同的棒次,那么就是很强的队伍。”   苏炳添自己也承认,即便他和谢震业、张培萌有着三四年的交接棒默契,但是如果要他们变更棒次,他们也没有办法跑出理想的速度。   “如果你突然间张培萌交棒给我,那么马上就乱套了。所以,日本队在这一点上比我们做得更细致一些,值得我们学习。不过,要在这个基础上训练,我们需要更多人加入。”   “我不可能永远都跑这么快”   虽然中国田径整体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但后备人才,已经成为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   今年5月初,苏炳添也来到过上海。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上,他在100米的跑道上以10秒09 的成绩夺得冠军。不过,苏炳添冲过终点前,跑道上几名日本小将“围追”苏炳添的画面,像是一个隐喻——   在竞争谁是“亚洲速度”的100米跑道上,一群潜力十足的日本选手正在追赶着一个苏炳添。   在那场比赛后,苏炳添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希望有更多后备力量能顶上来,这也是给我们信心。”   而一个月后再次来到上海,再次谈起中国田径后备人才的问题时,苏炳添又说出了一点担心。   “我很希望我们也能像日本一样,有更多接近10秒的100米运动员,但是我特别害怕一个情况,那就是可能再出来一个人,之前的另一个已经老了。”苏炳添自己说,他和张培萌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很有可能再过几年,我也会成为下一个张培萌,因为这个是不变的事实,可以很坦白的告诉大家,我不可能永远都跑这么快。”   不知从何时开始,苏炳添已经将“老队员”挂在嘴边。如今,他也不再像当年“年轻”时那样,通过加量苦练来提升成绩。   “现在随着年龄增长,还有经验上的原因,我的训练和以前有所变化了,训练量不需要非常大,更多是来源一些经验。现在更注重训练的细节和节奏,而且更多动脑子。”   在今年最重要的伦敦世锦赛和天津全运会到来之前,苏炳添更多是以赛代练。正因如此,在两场大赛到来前,苏炳添还有几场实战,其中就包括7月份在伦敦的一场钻石联赛。   “其实我在日本川崎的比赛跑得非常差,这给我提了醒。6月份到7月份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去备战,我希望在七月的伦敦钻石联赛上能够真真正正的跑一场100米。”   苏炳添说话间停了一停,“目标还是10秒左右,我希望我能做到。”   (来源:澎湃新闻)

本文来自作者[一只东方呀]投稿,不代表娱乐盟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lmeng.com/luyoumeishi/202412-20993.html

(3)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一只东方呀
    一只东方呀 2024年12月13日

    我是娱乐盟的签约作者“一只东方呀”!

  • 一只东方呀
    一只东方呀 2024年12月13日

    希望本篇文章《苏炳添:百米破十我有信心 马拉松“破二”难想象》能对你有所帮助!

  • 一只东方呀
    一只东方呀 2024年12月13日

    本站[娱乐盟]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一只东方呀
    一只东方呀 2024年12月13日

    本文概览:  很多人说中国人突破不了10秒大关,但最终我们做到了。有些事必须通过自己努力,让别人哑口无言。”...

    联系我们

    邮件:娱乐盟@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